幸福才是成功――管理者的成功观简介:读过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的人,对其主题无不了然: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,必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,主动去迎接挑战。其实此书还隐含着更重要的一层深意:我们要珍惜并...
读过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的人,对其主题无不了然: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,必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,主动去迎接挑战。其实此书还隐含着更重要的一层深意:我们要珍惜并看护好已经得到的奶酪,不要在别人还没动你的奶酪时,自己就把它弄丢了,以后再费上双倍甚至多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回来。上升到哲学高度,也就是不要把目的和手段放颠倒了。在人生中,能始终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人同样不多,就如同很多人过于注重过程反而忘记了结果。其实,幸福与成功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。成功是为了在经济上、精神上得到更大的自由,有更大的能力实现幸福。没有经济基础,上层建筑自然是空中楼阁;但如果把经济基础当成全部,把一生演化成一部“鼹鼠的故事”,即使不是可悲可叹,也是可惜的。关于幸福的定义,自是众说纷纭。前捷克总统马萨里说:什么是幸福?这就是你有权走到中心广场上,放开噪子高喊:“上帝啊,我们活得多差劲??!”。贫嘴张大民的观点是“没事偷着乐”是幸福。几米说:“幸福就是牛排即将端上桌来的那一瞬间”。林林总总,不外乎盲人摸象般从各个侧面勾画了幸福的侧影—-也只能如此,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。种种定义虽不完善,却基本说明了幸福的特点:一是即将得到时感觉最强烈,得到后立即服从经济学的“边际效益递减”而且是锐减,正如“妾不如偷,偷不如偷不着”;二是来去匆匆,是“来如春梦了无痕,去似朝云无觅处”,钱钟书先生说快乐这个词的妙处就在于说明“乐”是极快的,幸福又何尝不是如此?三是完全主观,只是由自己向内探求,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。笔者认为: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是幸福。只有当一个人感到内心可以不受外界干扰、自己是完全属于自己的,才能感到幸福。笔者是理工出身,喜欢将定性的东西定量化,因此也给出一种衡量方法:幸福是一种评价,评价的是想得到的与已得到的比例。它服从不等式原则,也就是说,如果某人认为已得到的大于想得到的,他自然会感到幸福,反之则会痛苦。这种衡量方法,还是很有效的。不想得到幸福的人大概是极少数。作家王小波说过:人应当培养幸福能力。以笔者的观察,幸福确实是需要能力去体会和肥握的。同样一支乐曲,有人视为天籁、三月不知肉味,有人视为噪音、只恨不能夺路而逃。因此,重要的还是塑造自己的心灵。让内心祥和畅达,以此观照世界,世间必充满光明。因此,可从下面四条道路努力探求:首先是有感恩的心态。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感到幸福,原因也在于此。有了感恩的心态,就会懂得珍惜,重视自己的所得,努力从所得中发掘最大的喜悦和满足,使已得到的大于想得到的,从而没有理由感到不幸福。管理者无疑掌握着更多的资源,许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自我奋斗的结果,真的没有更高的决定、更深的原因?其次,与人为善,从为他人的奉献中体会自己的价值,实现幸福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,许多人非常积极地捐献和做义工,因为他们觉得用自己的奉献为他人创造美好环境是人生价值的体现。管理者有更方便的条件与人为善,但一切奉献都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,曾国藩也要在“与人为善”后加上一条“取人为善”,何况我等?在很多情况下,这比“与人为善”更重要,也是一种智慧。第三,要多体会人生的美好。人生苦短,其中大多数时间又被种种烦恼所充塞。但那些美好的人或事,正如夜空中的星星,使天空更美丽也更真实。在人生的旅途上,只顾低头拉车不可取,抬起头来看路仍然不够,还要放眼看风景,让旅程充满由衷的喜悦和会心的微笑。王小波还说过: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当拥有诗意的世界。管理者要学会
编辑:ZDfans
“诗意地栖居”,不仅学会欣赏风景,也要让自己成为美丽的风景。第四是学会将工作与生活分清。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努力不将工作的不快乐带入生活,而是以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投入到工作中。在美国高级管理者中流行的“疏离地参与(DETACHEDINVOLVEMENT)”就是此意。中国的管理者所承受的压力是空前的,更要学会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学会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和“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”,否则不仅可能艰苦异常,更可能成为“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新例证。一个感到幸福的管理者,会象一颗恒星,给组织带来无尽的活力、无限的希望,领导和推动组织取得更多的成功。在中国高速迈向辉煌新时代的过程中,中国的管理者不应当只承受奋斗的艰辛,而要体会到更多的幸福。因为幸福是目的,是真正的成功,不能在途中因迷失方向或筋疲力尽而停住脚步。拿破仑说过:我一生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1小时。明白了“幸福才是成功”的道理后,我们的管理者比拿破仑还要成功,应当不是什么难事。
由于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,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,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。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:自卑心理、畏惧心理、无所谓心理、速胜心理等。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,引导学生逐一消除。使学生真正理解:畏惧、自卑,大可不必;只要努力写作,全身心融入,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,定会有长足进步;无所谓和自大,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,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,作文是一种技能,多练就会进步;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,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,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,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。
因此,作文水平的提高,不是一朝一夕挥之即成的问题,而是在长期的精读、多思、勤练相交融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,只有巧妙地诱导学生,轻装上阵,身心融入,持之以恒地坚持一段较长时间的读练结合,学生作文水平才会快速提高。